客户服务

扫一扫联系我们
扫一扫联系我们
今年以来,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,市政府国资委在武汉市属国企广泛开展“我为转型发展献一策”活动,取得热烈反响。征集活动启动后,武汉市政院积极响应城投集团的号召,围绕加快推动“三个优势转化”,重塑新时代武汉之“重”,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、走在前列,公司本部及所属各单位党员纷纷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、贡献智慧,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、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。6月27日,市政府国资委通过《长江日报》公布了在市属国企中征集到的20个“金点子”,其中武汉市政院有1个入选。
周鼎 | 强化市政工程“人民需求导向”
新型城镇化进程中,市政工程与民生需求错位、改造品质与群众期待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。调研显示,超半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存在“重外立面美化、轻功能提升”现象,适老化设施覆盖率不足40%,夜间照明盲区、无障碍设施缺失等“里子工程”成为民生痛点。为此,需构建“需求精准识别—过程阳光透明—服务长效持续”的民生工程实施体系,推动城市建设从“工程导向”向“人民需求导向”深度转型。
创新居民需求响应机制。在项目立项阶段,线上通过微信小程序、公众号等模块,运用AI语义分析技术自动归类高频需求;线下组织“院落板凳会”“工地开放日”,重点听取老年群体、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意见。建立需求优先级评估模型,从“紧迫性、普惠性、实施性”三个维度量化打分,优先将“校园周边人车分流改造”“老旧楼道防滑扶手加装”等纳入年度实施计划。
构建全过程透明体系。运用BIM+VR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界面,市民通过手机端即可实时查看施工进度、材料检测报告等关键信息。在工地重点区域部署智能监测设备,噪声分贝、PM2.5浓度等数据监测装置,实现实时预警。设立“市民监理员”制度,招募社区志愿者、业委会代表组成监督小组,佩戴具有影像记录功能的智能安全帽参与隐蔽工程验收。针对投诉集中的施工扰民问题,开发“错峰施工智能调度系统”,自动优化土方运输时段、大型机械使用方案。
探索“物业化”代建模式,实现“改造”到“服务”跃升。创新“全周期民生服务”理念,将传统代建业务向社区治理延伸。组建党员攻坚小组,在老旧小区推行“三改三同步”机制:改造地下管网同步建立渗漏监测预警系统,加装电梯同步配置智能呼梯系统,更新外立面同步植入光伏发电薄膜。针对老龄化社区特点,打造“15分钟为老服务圈”。利用闲置空间建设“社区智慧食堂”,引入AI营养分析系统,为老年居民提供个性化餐食。开发“一键通”应急呼叫平台,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互联,实现15分钟紧急救援响应。建立“红色物业”长效管理机制,由代建单位培育专业社区服务团队。